2023年10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以来,各地民政部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,会同相关部门迅速行动,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或细化完善已有方案,积极加强资源整合和扶持投入,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、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,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,受到广大老年人欢迎和社会各界认同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河南省信阳市的经验做法!
因地制宜 统筹城乡推动老年助餐持续发展
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,截至2023年底,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9.1万人,占比为23%。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,居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。近年来,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,将发展老年助餐列入重要民生工程,用“食”力让老年人享受“口福”。
健全工作机制
强化规划引领。积极构建“1+N+X”助餐体系,“1”是实现每个街道(乡镇)建设1家老年食堂;“N”是依托老年人较为集中、面积较大的养老机构和餐饮企业,建设N家老年餐桌,提供制餐、用餐、送餐服务;“X”是因地制宜在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或利用闲置资源等,改建一批小型助餐点。完善补助机制。分别对老年食堂、老年餐桌、老年助餐点按照不高于10万元、5万元、3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,支持探索给予就餐、送餐补贴,逐步形成“老年人出一点、政府补一点、企业让一点、慈善帮一点”的补助机制。加强监管保障。指导建立健全助餐点位财务管理、食品安全、卫生消毒、资产管理、监督反馈等制度,配齐运营管理团队,严守安全底线,确保老年人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统筹城乡发展
在城区,发展“养老机构+长者食堂”“社区养老设施+长者食堂”模式,通过鼓励和引导养老机构向社会开放内部食堂,增加老年人助餐服务功能。支持餐饮企业将闲置功能区改造成长者餐区,对辖区孤寡、高龄老年人等群体给予折扣。建立国有经济对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偿机制,引导市国有公司在中心城区开办“美好社区食堂”,参与老年助餐服务。在农村,以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、村级养老设施为依托,建设老年食堂或增设老年餐桌,延伸服务链条,为老年人提供堂食及送餐服务。推广新县“戴畈模式”、商城县“汪桥经验”等本土农村养老模式,为高龄、残疾、独居、特困供养老年人等群体,提供上门做饭、送餐服务,服务人员基本是当地留守妇女,旨在增进邻里互助,就近便捷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。同时,鼓励基层组织参与,积极推广“孝善饺子宴”活动,指导每个村党支部每月组织老年人吃饺子宴,关心关爱晚年生活。
革新供给方式
建设嵌入设施。通过老旧小区改造、新建小区移交、盘活国有资产用房等,建设一批嵌入式“美好邻里中心”,提供社区助餐、养老托老、文化娱乐、居家“六助”等四项基本服务,延伸提供中医理疗、家政便民等服务和拓展社区超市、老年大学等功能,让老年人感受“零距离”养老的幸福。老旧小区创新。针对部分老旧小区老龄化程度高、养老设施紧缺的现状,将达到使用年限的闲置公交大巴改造成具备社区助餐、居家服务、文化休闲等功能的“幸福大巴”,提供物美价廉的助餐服务,同时链接家政、社区医院等主体,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服务,灵活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。多维联动参与。推动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深度融合,针对不同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,研制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养生菜肴。同时,鼓励物业、家政、机关食堂、慈善力量等广泛参与。
注重运营持续
拓展多元服务。积极探索“助餐+综合为老”模式,择优打造集就餐、娱乐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,让多维服务反哺助餐。如,引进社区卫生资源、康复理疗队伍等,以及组织“邻里节”、饺子宴等活动。引进社会力量。引入了多家为老服务企业参与助餐点位建设运营,通过“市场+公益+居家上门服务”的方式,让服务商“拎包入住”、“零租金”运营,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展助餐、助浴、助洁、助医、助急、助行等居家服务。严格服务标准。探索助餐服务考核评价机制,根据助餐点项目规模、助餐服务数量、老年人满意度等维度科学评级,并将评定结果与助餐补贴挂钩。探索打造智慧平台赋能助餐服务,推动过程实时化、结算便捷化、分析数据化、监管精准化。
今年,信阳市按照“一年做示范”的思路,将至少建设560个老年助餐场所,让老年助餐服务覆盖40%的城镇社区和10%的行政村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231个老年助餐场所建设,持续守护老年人幸福“食”光。